乙状结肠镜检查
什么是乙状结肠镜?
乙状结肠镜分为软式或硬式两种。软式乙状结肠镜是一条幼长且可屈曲的内窥镜,前端置有镜头,可实时将肠道影像传送到屏幕,让医生观察肠道内壁情况,诊断病变。软性镜的长度约60cm,可检查由肛门起至乙状结肠的范围。硬式乙状结肠镜是一条不带镜头且不能弯曲的金属管,长度较软镜短,只有25cm,可检查直肠。而乙状结肠镜检查则通常由软式内窥镜进行。
征状
- 大便有血
- 慢性肠泻
- 便秘
- 排便异常
- 肠内有瘜肉
- 肿瘤
- 不明原因之腹痛
检查前准备
- 一般须停用抗凝血剂,例如保栓通,利血达,可迈丁(必须由医生建议)
- 检查前两日,病人需进食低纤餐,避免进食多渣和需时消化的食物,例如蔬菜、果仁、生果、麦包及麦皮等
- 检查前一日,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粥、汤等
- 检查前六小时禁止饮食
- 检查当天,护士会跟医生指示,为病人放泻
检查过程
- 医生会根据病人需要注射镇静剂及止痛药
- 医生会将乙状结肠镜由肛门放入乙状结肠,过程中病人可能有腹胀或排便的感觉
诊断和治疗
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用以辅助以下程序:
- 切片检查
- 止血,例如肠内出血
- 切除瘜肉
- 取出异物
术后注意事项
- 病人应卧床休息至镇静剂药效消失,方能离床活动
- 如出现腹痛、呕吐或大便出血,应立刻告知医护人员
- 由于医生检查期间会打气入肠内,病人检查后会排放气体,或/及有轻微绞腹痛
- 如病人有做切片检查,应预约覆诊观看检验报告
- 如病人有进行切除瘜肉, 按医生指示:
- 继续流质饮食,停用抗凝血剂
-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 避免剧烈运动
- 建议留港10天
风险或并发症
- 肠道出血及穿孔(<0.6%)
- 注射镇静剂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呼吸困难
- 腹胀或排便的感觉,通常一小时内消失
医疗程序须知
治疗成效
此程序预期成效可获取关于病变组织的诊断数据。有需要时,医生会抽取病变组织进行化验,或作止血或瘜肉切除。
可能引致的风险及并发症
程序期间:
- 注射的镇静药物可能会引致低血压、呼吸困难等征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休克或昏迷;年长病人,出现这些征状的机会较高。
- 乙状结肠内视镜检查,肠穿破的机会率为千份之二;但如以乙状结肠内视镜作治疗时,肠穿破的情况会高出几倍。
- 肠穿破会导致腹膜发炎。患者须于全身麻醉下进行剖腹手术,修补或切除穿破的肠;据统计,术后死亡率约为百份之五。
程序后:
- 会有腹痛、腹胀等情况。多属暂时性,将于一小时内缓解。
- 切口或切除息肉的部位可能出血,但通常情况轻微,一般会自然止血。
程序前须知
- 医生解释施行程序的原因、程序及可能发生之并发症,病人明白后便签署同意书。
- 如怀疑或已经怀孕,请于程序前通知医生。
- 请告知医生及护士所有以往病历(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曾进行过的手术、最近所服用的药物及因药物或麻醉而引致的并发症。如正服用影响血液凝固的药物,例如阿士匹灵(Aspirin)、华法林(Warfarin)、拜瑞妥(Xarelto)或 百达生(Pradaxa)、铁丸及中药,请尽早通知医生。
- 程序前须先将肠道完全清洁,避免粪便阻碍观察乙状结肠的情况。检查当天,有需要时,医护人员将按医生指示施行放泻。
- 手术前6小时不可进食,禁食期间可饮用少量白开水,直至检查前2小时。检查前2小时不可饮食。
- 请脱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内衣裤、假牙、饰物和隐形眼镜等),然后换上手术衣。
- 程序前请先排清小便。
程序过程
- 病人须作左侧卧,双膝向上屈曲。
- 医生会按病人需要,处方镇静剂或麻醉药物。
- 医生把乙状结肠内视镜由肛门放进乙状结肠内。检查过程中,病人有机会感到轻微腹胀及排便感,属于正常现象。
- 检查过程约需十五分钟。
程序后须知
- 接受麻醉/镇静剂后或会感到轻微头晕,病人应卧床休息,待药力消失后方可起床活动,而药物可能需要三至四小时才完全消失。
- 由于麻醉/镇静剂会对病人的协调和判断能力造成短暂影响,因此程序后 24 小时内,应避免驾驶、喝酒、作出任何重要的决定,或签署法律文件。
- 程序后可即日回家,在此情况下,你必需由一位成年人陪同离开。
- 由于医生在进行程序期间把空气打入肠内,以增加观察范围,所以病人程序后会有气体排放出来。
- 程序后出现短暂性腹胀或腹痛属正常现象,此现象通常会在数小时后逐渐减退。
- 若腹部有剧痛或大便排血,请即通知医护人员。
- 如病人于检查当天有进行瘜肉切除,建议留港十天。
检查后跟进
- 病人应主动查询检查结果及日后覆诊日期,并依照医护人员指示完成药物疗程。
- 在检查后如病人出现轻微不适,或对检查结果、服药有疑问者,应于办公时间内致电3405-8288向本中心查询;如出现严重不适,如大量出血、剧烈腹痛等,请立即致电本中心24小时紧急联络热线或到附近医院急症室求诊。
备注
本单张只提供有关手术/程序的基本数据,并列出常见的风险或并发症;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并发症不能尽录,亦可因人而异。如需详细数据或个别查询,请联络你的医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或有差异,详情请向主诊医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