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鏡檢查
什麼是乙狀結腸鏡?
乙狀結腸鏡分為軟式或硬式兩種。軟式乙狀結腸鏡是一條幼長且可屈曲的內窺鏡,前端置有鏡頭,可即時將腸道影像傳送到螢幕,讓醫生觀察腸道內壁情況,診斷病變。軟性鏡的長度約60cm,可檢查由肛門起至乙狀結腸的範圍。硬式乙狀結腸鏡是一條不帶鏡頭且不能彎曲的金屬管,長度較軟鏡短,只有25cm,可檢查直腸。而乙狀結腸鏡檢查則通常由軟式內窺鏡進行。
徵狀
- 大便有血
- 慢性腸瀉
- 便秘
- 排便異常
- 腸內有瘜肉
- 腫瘤
- 不明原因之腹痛
檢查前準備
- 一般須停用抗凝血劑,例如保栓通,利血達,可邁丁(必須由醫生建議)
- 檢查前兩日,病人需進食低纖餐,避免進食多渣和需時消化的食物,例如蔬菜、果仁、生果、麥包及麥皮等
- 檢查前一日,可進食流質食物如粥、湯等
- 檢查前六小時禁止飲食
- 檢查當天,護士會跟醫生指示,為病人放瀉
檢查過程
- 醫生會根據病人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
- 醫生會將乙狀結腸鏡由肛門放入乙狀結腸,過程中病人可能有腹脹或排便的感覺
診斷和治療
乙狀結腸鏡檢查可用以輔助以下程序:
- 切片檢查
- 止血,例如腸內出血
- 切除瘜肉
- 取出異物
術後注意事項
- 病人應臥床休息至鎮靜劑藥效消失,方能離床活動
- 如出現腹痛、嘔吐或大便出血,應立刻告知醫護人員
- 由於醫生檢查期間會打氣入腸內,病人檢查後會排放氣體,或/及有輕微絞腹痛
- 如病人有做切片檢查,應預約覆診觀看檢驗報告
- 如病人有進行切除瘜肉, 按醫生指示:
- 繼續流質飲食,停用抗凝血劑
- 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
- 避免劇烈運動
- 建議留港10天
風險或併發症
- 腸道出血及穿孔(<0.6%)
- 注射鎮靜劑可能導致低血壓和呼吸困難
- 腹脹或排便的感覺,通常一小時內消失
醫療程序須知
治療成效
此程序預期成效可獲取關於病變組織的診斷資料。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或作止血或瘜肉切除。
可能引致的風險及併發症
1. 程序期間:
- 注射的鎮靜藥物可能會引致低血壓、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休克或昏迷;年長病人,出現這些徵狀的機會較高。
- 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腸穿破的機會率為千份之二;但如以乙狀結腸內視鏡作治療時,腸穿破的情況會高出幾倍。
- 腸穿破會導致腹膜發炎。患者須於全身麻醉下進行剖腹手術,修補或切除穿破的腸;據統計,術後死亡率約為百份之五。
2.程序後:
- 會有腹痛、腹脹等情況。多屬暫時性,將於一小時內緩解。
- 切口或切除息肉的部位可能出血,但通常情況輕微,一般會自然止血。
程序前須知
- 醫生解釋施行程序的原因、程序及可能發生之併發症,病人明白後便簽署同意書。
- 如懷疑或已經懷孕,請於程序前通知醫生。
- 請告知醫生及護士所有以往病歷(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曾進行過的手術、最近所服用的藥物及因藥物或麻醉而引致的併發症。如正服用影響血液凝固的藥物,例如阿士匹靈(Aspirin)、華法林(Warfarin)、拜瑞妥(Xarelto)或 百達生(Pradaxa)、鐵丸及中藥,請儘早通知醫生。
- 程序前須先將腸道完全清潔,避免糞便阻礙觀察乙狀結腸的情況。檢查當天,有需要時,醫護人員將按醫生指示施行放瀉。
- 手術前6小時不可進食,禁食期間可飲用少量白開水,直至檢查前2小時。檢查前2小時不可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程序前請先排清小便。
程序過程
- 病人須作左側臥,雙膝向上屈曲。
- 醫生會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或麻醉藥物。
- 醫生把乙狀結腸內視鏡由肛門放進乙狀結腸內。檢查過程中,病人有機會感到輕微腹脹及排便感,屬於正常現象。
- 檢查過程約需十五分鐘。
程序後須知
- 接受麻醉/鎮靜劑後或會感到輕微頭暈,病人應臥床休息,待藥力消失後方可起床活動,而藥物可能需要三至四小時才完全消失。
- 由於麻醉/鎮靜劑會對病人的協調和判斷能力造成短暫影響,因此程序後 24 小時內,應避免駕駛、喝酒、作出任何重要的決定,或簽署法律文件。
- 程序後可即日回家,在此情况下,你必需由一位成年人陪同離開。
- 由於醫生在進行程序期間把空氣打入腸內,以增加觀察範圍,所以病人程序後會有氣體排放出來。
- 程序後出現短暫性腹脹或腹痛屬正常現象,此現象通常會在數小時後逐漸減退。
- 若腹部有劇痛或大便排血,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如病人於檢查當天有進行瘜肉切除,建議留港十天。
檢查後跟進
- 病人應主動查詢檢查結果及日後覆診日期,並依照醫護人員指示完成藥物療程。
- 在檢查後如病人出現輕微不適,或對檢查結果、服藥有疑問者,應於辦公時間內致電3405-8288向本中心查詢;如出現嚴重不適,如大量出血、劇烈腹痛等,請立即致電本中心24小時緊急聯絡熱線或到附近醫院急症室求診。
備註
本單張只提供有關手術/程序的基本資料,並列出常見的風險或併發症;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亦可因人而異。如需詳細資料或個別查詢,請聯絡你的醫生。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實際情況或有差異,詳情請向主診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