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女生不會明白!經前症候群令人情緒低落,坐立不安。
甚么是经前症候群?甚么时候会出现?
如果您在月经来潮前感到生活失序,那很可能是经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的征兆。经前症候群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根据本地一项调查,每十名妇女中,就有超过六名在经期前有一些经前症候群的症状,其中约有三至八名妇女认为自己的症状很严重。
经前症候群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也就是月经前1至2个星期。这时,黄体素的大量分泌会影响与雌激素的比例,从而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与变化。排卵时雌激素会暂时停滞,而黄体会持续分泌黄体素。如果没有受孕,黄体就会萎缩,而在月经来潮前14天雌激素和黄体素都会下降。这种从高峰到低谷的剧烈变化,被认为是造成经前症候群的主要原因。
经前症候群会带来甚么影响?
经前症候群除了带来情绪影响外,还有一些明显的常见生理症状:
乳房胀痛和肿胀
经期前,女性的乳房可能出现明显的胀痛感或肿胀现象,这是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通常是经前症候群最常见的生理表现之一。
腹部不适和水肿
许多女性在经前会出现腹部胀痛、绞痛、拉扯感等不适症状,同时可能伴有水肿,这些表现同样与激素波动有关。
头痛
头痛也是经前症候群的一个普遍表现,头痛的位置和程度因人而异,可能出现偏头痛或原发性头痛。
肌肉酸痛
部分女性在月经来临前会有肌肉和关节酸痛的情况出现,影响正常活动。
疲劳和睡眠障碍
激素变化也可能引起乏力、疲惫的感觉,以及入睡困难、浅眠等睡眠问题。
在经前症候群的表现中,除了常见的生理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情绪波动
这是经前症候群最典型的心理症状。患者可能表现出易怒、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起伏较大的状态,几乎每个月都会重复出现。
注意力下降
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患者注意力及集中能力下降,记忆力、学习及工作效率也受到影响,降低患者的学习或工作表现。
食欲失调
有些女性在经前会出现暴饮暴食或者嗜咸的情况,这可能与激素变化有关。
社交出现问题
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变得易怒、烦躁,与他人相处变得更加困难。
焦虑或抑郁
极端情况下,经前症候群可能诱发临时性的焦虑症或抑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坊间常混淆「经前症候群」和「怀孕先兆」,两者在症状上有分别吗?
「经前症候群」和「怀孕先兆」的主要症状区别如下:
经前症候群 |
怀孕先兆 |
|
情绪和心理症状 |
易怒、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 |
情绪更加敏感,但变化相对较小。 |
生理症状 |
乳房肿胀、肌肉酸痛、水肿、头痛。 |
恶心、呕吐、疲乏、肚脐周围酸胀。 |
发病时间 |
在月经来临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时症状消失。 |
通常在月经迟到后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
生育能力 |
不影响怀孕能力。 |
表示女性已经怀孕。 |
其他 |
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调理改善。 |
建议及时就医,诊断是否怀孕。 |
经前症候群常见于哪些女性族群?
研究表明,经前症候群的发生频率并非平均分布在所有女性群体中,而是与一些特定因素相关联。
年龄因素:经前症候群更常见于20-40岁之间的女性,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经常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和激素变化。
生育因素:曾有生育经历的女性更易发生经前症候群,这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和身体变化有关。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也会增加经前症候群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饮酒过多、饮食失衡以及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可能促使经前症候群的发生。
哪些食物可纾缓经前症候群?
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品可以帮助调节肠道功能,减轻腹胀等不适。此外,纤维还能维持血糖稳定,缓解焦虑和情绪波动。
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鸡肉、鱼类、香蕉等,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正常运作,有助于缓解情绪症状。
含有镁的食物:坚果、深绿色蔬菜、全谷物等都是不错的镁来源。镁有助于控制痉挛和腹痛。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鲑鱼、鲭鱼、亚麻籽等,可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经期不适。
此外,限制盐分摄入、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取,也可能有助于缓解经前症候群。
哪些生活习惯可改善经前症候群?
除了饮食调理,改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经前症候群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生活方式建议: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带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有助于释放情绪压力,改善情绪症状。
保证充足睡眠:足够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减轻经前症候群症状,保持规律的作息非常重要。
放松心情:通过瑜伽、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来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缓解经前症候群。
控制情绪波动:学会运用正面思维、情绪管理等方法,减少负面情绪的出现。
养成良好习惯:减少吸烟、酗酒,限制咖啡因和糖分摄入,都可以有助于缓解经前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