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女生不會明白!經前症候群令人情緒低落,坐立不安。
甚麼是經前症候群?甚麼時候會出現?
如果您在月經來潮前感到生活失序,那很可能是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的徵兆。經前症候群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根據本地一項調查,每十名婦女中,就有超過六名在經期前有一些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其中約有三至八名婦女認為自己的症狀很嚴重。
經前症候群通常發生在月經週期的「黃體期」,也就是月經前1至2個星期。這時,黃體素的大量分泌會影響與雌激素的比例,從而導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與變化。排卵時雌激素會暫時停滯,而黃體會持續分泌黃體素。如果沒有受孕,黃體就會萎縮,而在月經來潮前14天雌激素和黃體素都會下降。這種從高峰到低谷的劇烈變化,被認為是造成經前症候群的主要原因。
經前症候群會帶來甚麼影響?
經前症候群除了帶來情緒影響外,還有一些明顯的常見生理症狀:
乳房脹痛和腫脹
經期前,女性的乳房可能出現明顯的脹痛感或腫脹現象,這是由於激素水平變化引起的,通常是經前症候群最常見的生理表現之一。
腹部不適和水腫
許多女性在經前會出現腹部脹痛、絞痛、拉扯感等不適症狀,同時可能伴有水腫,這些表現同樣與激素波動有關。
頭痛
頭痛也是經前症候群的一個普遍表現,頭痛的位置和程度因人而異,可能出現偏頭痛或原發性頭痛。
肌肉酸痛
部分女性在月經來臨前會有肌肉和關節酸痛的情況出現,影響正常活動。
疲勞和睡眠障礙
激素變化也可能引起乏力、疲憊的感覺,以及入睡困難、淺眠等睡眠問題。
在經前症候群的表現中,除了常見的生理症狀,患者還可能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
情緒波動
這是經前症候群最典型的心理症狀。患者可能表現出易怒、焦慮、抑鬱、緊張等情緒起伏較大的狀態,幾乎每個月都會重複出現。
注意力下降
激素水平的變化可能導致患者注意力及集中能力下降,記憶力、學習及工作效率也受到影響,降低患者的學習或工作表現。
食慾失調
有些女性在經前會出現暴飲暴食或者嗜鹹的情況,這可能與激素變化有關。
社交出現問題
情緒波動和心理變化可能導致患者變得易怒、煩躁,與他人相處變得更加困難。
焦慮或抑鬱
極端情況下,經前症候群可能誘發臨時性的焦慮症或抑鬱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坊間常混淆「經前症候群」和「懷孕先兆」,兩者在症狀上有分別嗎?
「經前症候群」和「懷孕先兆」的主要症狀區別如下:
經前症候群 | 懷孕先兆 | |
情緒和心理症狀 |
易怒、焦慮、抑鬱、情緒波動大。 | 情緒更加敏感,但變化相對較小。 |
生理症狀 |
乳房腫脹、肌肉酸痛、水腫、頭痛。 | 噁心、嘔吐、疲乏、肚臍周圍酸脹。 |
發病時間 | 在月經來臨前7-10天出現,月經來時症狀消失。 | 通常在月經遲到後出現,持續時間較長。 |
生育能力 | 不影響懷孕能力。 | 表示女性已經懷孕。 |
其他 | 可以通過飲食、運動等方法調理改善。 | 建議及時就醫,診斷是否懷孕。 |
經前症候群常見於哪些女性族群?
研究表明,經前症候群的發生頻率並非平均分布在所有女性群體中,而是與一些特定因素相關聯。
年齡因素:經前症候群更常見於20-40歲之間的女性,這個年齡段的女性經常出現月經週期紊亂和激素變化。
生育因素:曾有生育經歷的女性更易發生經前症候群,這可能與激素水平波動和身體變化有關。
心理因素:壓力、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因素也會增加經前症候群的發生風險。
生活方式因素:飲酒過多、飲食失衡以及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可能促使經前症候群的發生。
哪些食物可紓緩經前症候群?
高纖維食物:蔬菜、水果、全穀物等高纖維食品可以幫助調節腸道功能,減輕腹脹等不適。此外,纖維還能維持血糖穩定,緩解焦慮和情緒波動。
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雞肉、魚類、香蕉等,可以促進神經系統正常運作,有助於緩解情緒症狀。
含有鎂的食物:堅果、深綠色蔬菜、全穀物等都是不錯的鎂來源。鎂有助於控制痙攣和腹痛。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魚、鯖魚、亞麻籽等,可減少炎症反應,緩解經期不適。
此外,限制鹽分攝入、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也可能有助於緩解經前症候群。
哪些生活習慣可改善經前症候群?
除了飲食調理,改善生活習慣也是緩解經前症候群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嘗試的生活方式建議:
適度運動:定期進行帶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有助於釋放情緒壓力,改善情緒症狀。
保證充足睡眠:足夠的睡眠質量有助於調節體內激素平衡,減輕經前症候群症狀,保持規律的作息非常重要。
放鬆心情:通過瑜伽、冥想、聽音樂等方式來減輕壓力和焦慮,有助於緩解經前症候群。
控制情緒波動:學會運用正面思維、情緒管理等方法,減少負面情緒的出現。
養成良好習慣:減少吸煙、酗酒,限制咖啡因和糖分攝入,都可以有助於緩解經前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