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拆解麻醉迷思 - 香港商报
麻醉使人进入无痛、静止状态,帮助手术顺利施行。很多人对于麻醉过程不太了解,记者专访麻醉科专科医生苏嘉雯,讲解麻醉的分类,以及什么人士对麻醉较不敏感,并提醒患者在麻醉前后的护理。
麻醉方法可分为三大种类。
麻醉剂注入身体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的活动,从而产生无痛和无意识的状态。麻醉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种类,包括全身麻醉、区域性麻醉和监察麻醉。麻醉科专科医生苏嘉雯指出:「全身麻醉用于手术或需要缓解痛楚的治疗过程中,使患者完全失去知觉和意识。它可以让患者进入无痛睡眠状态,同时阻断疼痛感知和记忆形成,适用于长时间且复杂的手术,例如腹腔手术、头颈手术、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和脊椎手术等。在全身麻醉中,医生会使用药物或气体,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或呼吸途径,将麻醉剂传递到患者体内。区域性麻醉是用于局部区域的手术或治疗过程中,以阻断疼痛感知,仅麻醉特定的身体部位,让患者保持清醒和意识。区域性麻醉对单独一组神经进行麻醉,例如只麻醉局部上肢或下肢,以及分娩时也可以用区域性麻醉。医生用针将麻醉药注入病人背脊的硬脊膜外,在短时间内下半身就会失去知觉,约几个小时后就会恢复。监察麻醉主要是指在麻醉过程中使用较低剂量的麻醉药,医生会密切监测并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深度和疼痛控制的状态,适用于一般身体检查程序,如肠胃镜检查、妇科检查等。」
麻醉科专科医生苏嘉雯表示,若患者对手术过程感到极度恐惧或焦虑,又或因脑退化或神智问题而未能配合,此时都可用全身麻醉,确保患者保持静止。
医生会透过意识状态及生理指标判断病人是否已被麻醉,苏医生表示:「医生会观察病人对声音或触觉是否有反应,以及是否已经入睡,同时监测病人的生理指标,例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浓度等。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病人麻醉深度和身体反应的信息。」
全身麻醉也用于儿科手术,因为儿童通常难以配合和安静。
酒量好影响麻醉效果
遗传因素、滥用慢性药物、酒量好等使人对麻醉不敏感,苏医生解释:「有些人具有对麻醉药物的特殊遗传反应,导致对药物不敏感或反应较强。长期滥用麻醉药物、镇静剂的人对麻醉药物产生耐受性,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达到相同效果。某些健康问题,如心脏病、肺病、肝病或肾病,可能会影响麻醉的使用和效果。酒精的化学物和麻醉药物都能抑压部分神经的相似受体,经常饮酒会令这些受体的耐受性提高,酒量好的人可能需要较高剂量的麻醉药物才能达到足够的麻醉效果,病人应该告诉医生平时饮酒的习惯。」对于接受麻醉的病人在手术进行时会否突然醒来,苏嘉雯医生指出:「医生会用仪器监测麻醉深度,例如分析病人呼出的气体成分,以确定麻醉深度,还可以观察脑电图,因此于麻醉中苏醒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经常饮酒的人身体可能对麻醉药物有较高的耐受性。
麻醉前预备
进行麻醉时病人会失去知觉,使他们失去清醒时身体会有的反射机制,因此麻醉前医生要求病人禁食,苏医生解释:「如果麻醉时胃充满了食物,就很大机会涌上来,流入气管和肺部,导致吸入性肺炎,情况严重甚至会死亡。医生会建议进行手术前6至8小时开始禁食。患者应遵守禁食或禁止饮水的时间。」麻醉科医生会在手术前会见病人,了解他们的病历,苏嘉雯医生表示:「如果病人有长期疾病,会了解他们是否把病情控制恰当,以及正在服用哪些药物,一些中药会建议至少停服两周,因为会影响凝血,有机会对手术和麻醉产生影响。此外,如果术前发现病人的血压太高,或血糖控制不佳,就会建议他们先调整药物使指数达标才进行麻醉,减低手术后出现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接受麻醉前,患者应该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并详细了解麻醉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麻醉时若胃部仍有食物或液体,在呼吸过程中食物会经由食道逆流到口腔再呛入气管中。
麻醉副作用
麻醉后可能会出现喉咙痛、头痛、声音沙哑、晕眩、肌肉疼痛、恶心及呕吐及疲倦嗜睡等症状,但数日内便会复原,苏医生指出:「接受手术后最好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回家,因为麻醉过后可能导致疲倦或行动不便。麻醉药一般在24小时内自然排出体外,不会残留。麻醉手术后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若有任何异常的症状,如严重疼痛、出血、呼吸困难等,应及时求医。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和康复,有助于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病人的禁食时间是手术前6小时,若之前曾进食特别肥腻或多脂肪的食物如烤肉,则建议术前禁食8小时以上,而婴儿需要4小时前禁食母乳,或6小时前禁食奶粉。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