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成因/症狀/治療方法】坐得耐會生痔瘡?搽藥膏會自己好?
1. 痔瘡的症狀是什麼?常見的症狀包括哪些?
- 疼痛:內痔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的疼痛,但外痔可能會引起劇烈的肛門或直腸區域疼痛。疼痛可能會在排便時加劇,並在坐立、行走或長時間站立後感到不適。
- 出血:痔瘡可能會導致明顯的出血,通常在排便時或在過度用力時出現。血液通常是鮮紅色的,可以在衛生紙上、馬桶水中或便盆中看到。
- 搔癢和灼熱感:肛門周圍可能會出現搔癢、灼熱感或刺痛的感覺。這種不適感可能會加劇,尤其是在長時間坐著或在患處摩擦時。
- 腫塊:外痔通常會形成一個小的腫塊,可以在肛門周圍觸摸到。這個腫塊可能是柔軟或硬的,並且可能會引起疼痛或不適。
- 不適感:痔瘡可能會導致肛門周圍區域的壓迫感或不適感,感覺像有一個異物存在。
2. 痔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痔瘡發作或惡化?
- 特定職業人士:例如司機、廚師、商人和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
- 不良飲食習慣:飲酒過量、嗜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會使肛門血管充血,阻礙血液回流;少吃蔬菜和水果導致攝取纖維不足,無法長期刺激直腸黏膜,進而引發痔瘡問題。
- 生活作息不規律:都市人常常熬夜,並且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便秘。長時間坐著或站立工作會減少腸道蠕動,減緩糞便排出速度,壓迫靜脈,使血管充血,血液回流不暢,導致痔瘡。
- 排便困難:長期便秘的人由於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水分被完全吸收,導致大便乾硬。如果用力排便過度,會增加肛門壓力,長期下來可能引發痔瘡。
- 不良排便習慣 : 一些都市人存在「谷大便」、強忍不排等不良排便習慣,都會加大肛門壓力,增加痔瘡發生的風險。
- 疾病因素:患有肝硬化、心臟病、發炎性腸疾病、慢性咳嗽等疾病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肛管發炎。此外,如果肛門受到感染,會刺激肛內皮膚和直腸黏膜,可能導致損傷,形成痔瘡。
- 其他因素:懷孕的婦女因胎兒的重量增加而承受下身壓力增加,肛門組織更容易鬆弛,導致痔瘡;年長者、過度肥胖或體質較差的人也屬於高風險群。
3. 痔瘡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見嗎?這可能與女性生理結構或生理過程有關嗎?
痔瘡患者一般以男士居多,但是女性十分容易患有痔瘡。,女性的生理構造與男士有所不同,女性的肛門靜脈受壓和充血的風險相對較低。此外,女性的骨盆腔較寬,在產道分娩時肛門受到的壓力也相對較小。 但如果一樣是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患上痔瘡的機會也是一樣。
4. 治療痔瘡的方法有哪些?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自然療法在內的選項。
保守治療:藥物, 軟膏和擦劑:
- 含有血管收縮劑的擦劑,可以收縮血管、減少出血。
- 含有類固醇、局部麻醉劑等成分的軟膏,可以緩解疼痛、腫脹等症狀。
口服藥物:
- 通便丸,令大便更加順暢。
- 靜脈疾病口服藥物,能直達肛門疼痛和出血的根源,有效治療肛門軟墊中的血管組織擴張和靜脈發炎。能加強靜脈的整體張力,有助改善血液循環並減少靜脈充血。
積極治療:
輕度症狀的患者可以選擇痔瘡結紮術是一種常見的非手術性治療痔瘡的方法,也被稱為1."橡皮筋結紮術"。可以有效治療內痔和一些外痔。醫生將特製的橡皮筋或小心地套在痔瘡根部,切斷其血供。這過程會使痔瘡組織逐漸坍縮和脫落。
嚴重的痔瘡需要進行手術切除:
- 內痔脫出且難以自行推回肛門內。嚴重的內痔脫出可能會出現疼痛、潰爛等情況。
- 出現反復出血。嚴重的痔瘡如果長期出血,可能會導致
- 貧血等併發症。
- 痔瘡腫大引起肛門狹窄或梗阻。
- 合併有血栓性痔瘡。
- 保守治療無效。
痔瘡切除手術的種類
- 藉由外科手術一併將內外痔瘡完全切除,適合第三及第四期痔瘡、內外混合痔,復發機會亦是所有手術中最低的。
- 但手術傷口較大、疼痛感較明顯,也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
- 通常一至兩個星期後疼痛才會慢慢消褪,傷口完全復原需要六至八星期。
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
- 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 (HAL) 是利用超聲波準確探測痔瘡血管的位置,並將之結紮,以截斷痔瘡的血液供應,使之枯萎凋謝。
- HAL的優點是外面沒有傷口,術後不適亦比較短暫,不過復發機會比較高。
微創環狀切除手術(痔瘡槍)
- 利用痔瘡槍進行肛門內痔粘膜切除,同時以自動縫合器將內痔往上固定在肛門內,可避開肛門括約肌,在不傷害括約肌、不破壞肛門黏膜的前提下,將痔瘡組織抽離,再將保留的黏膜平整貼合回去。
- 由於沒有切除外痔,疼痛程度較傳統手術低、出血量少,術後病患1~3天即可恢復正常作息。
- 較適用出血性的內痔,若是外痔嚴重的患者就不適用。
痔瘡會自然好嗎?
輕微的初次痔瘡,有可能自行痊癒。然而,必須調整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久坐或久站,戒除酒精,並保持排便順暢。較嚴重的痔瘡,特別是伴隨疼痛、腫脹和搔癢的,通常無法自行痊癒,需要接受治療。
如何預防痔瘡的發生?有無特定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建議可遵循?
- 多吃蔬果:多吃富含高纖維質的全榖、蔬菜、水果,以及適量飲水,增加腸蠕動,避免便秘增加肛門壓力。
- 養成每天短時間排便的習慣:要盡量避免便秘或下痢。
- 避免刺激性食物:包括酒類及辛辣、油炸、花生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加重痔瘡的病徵。
- 避免久坐久站:久站久坐容易影響下肢血液循環,建議最好每1小時能走動3~4分鐘。
- 養成有規律定時運動的習慣,促進腸道蠕動,尤其做下肢運動:如爬樓梯、床上抬腿,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 保持適當體重:減輕下肢負擔。
- 便後以溫水清洗及溫水坐浴:每天早晚及排便後,以40℃的溫水坐浴大約3~5分鐘。
- 請勿自行使用灌腸劑及瀉藥。
當痔瘡症狀持續惡化或頻繁復發時,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尋求醫生意見及重複審視以上的治療方案,因為每次復發的情況可能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