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綜合常見的胃部問題

胃病

「胃病」是籠統的叫法,涵蓋各種胃部疾病,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各不相同。通常所指的胃病包括:  

 

某些胃病,如早期的胃癌,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這容易導致診斷和治療的延誤。

 

以下是常見引發胃病的6大習慣:   

1. 進食速度過急  

進食速度太快會為消化系統帶來壓力,導致消化不良,並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  

2. 經常吃宵夜  

習慣在深夜進食,或是晚餐和就寢時間的間隔太短、吃太多,以致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引發胃酸倒流。  

3. 飲食較偏向肉食、炸物、燒烤 

含有大量脂肪或經過油炸的食物,會延緩消化的時間,讓食物長時間在體內發酵,產生較多氣體,也會使胃產生更多胃酸,刺激消化系統。

4. 習慣一邊吃飯一邊說話  

進食時說話會不自覺地吞入較多空氣,容易導致胃氣脹。

5. 喜愛喝可樂、汽水等有氣飲品  

啤酒、氣泡飲品等含有大量氣體的飲料容易引起腹脹,且氣泡也會在胃裡膨脹,為下食道括約肌帶來壓力。  

6. 三餐時間不固定  

如果長時間不吃東西,缺少食物來中和胃酸,易造成脹氣,亦有機會出現胃酸倒流和噁心症狀。  

 

 

診斷胃病的各種方法​ :  

 

胃內窺鏡檢查​ : 胃內窺鏡檢查是現時診斷胃癌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該檢查不僅能直視胃內部真實情況,還能直接抽取異常部位組織進行病理活檢,對早期胃癌篩查的準確率高於其他篩查方法。

 

胃鏡同時是一個比較直接去診斷胃酸倒流及其併發症(巴雷斯特食道症及食道癌)的方法。在胃鏡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將一個細長、柔軟的內窺鏡插入病人喉嚨,檢查食道內部、胃和十二指腸。如果發現異常,會取活組織樣本進行檢查。 

 

了解更多胃鏡(內窺鏡)檢查

 

其他診斷胃病的各種方法​ :  

血液檢查:血液檢查可以提供一些指標,以評估胃癌風險。這些指標可能包括腫瘤標記物(如CA 19-9和CEA)和其他相關指標。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指標並不能確定是否存在胃癌,它們只是提供一些疑似的跡象。  

  

影像檢查:影像檢查可以提供有關胃部結構和異常的信息。常見的影像檢查包括超聲波檢查、CT掃描和MRI。這些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檢查胃部結構,檢測可能的腫瘤或其他異常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超聲波檢查對於早期癌症的診斷價值不高,而電腦掃描亦很難檢測到早期癌症。  

  

上消化道鋇劑造影:這是一種通過將鋇劑(一種X光對比劑)口服,然後通過X光檢查胃部的方法。它可以提供有關胃部結構和異常的信息,但不能確定是否存在胃癌。 唯近年已較少採用這種檢查。 

 

以上檢查方法可得出初步評估,如發現異常,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進行胃內窺鏡檢查進一步確診胃部問題。

 

 

如果發現有以下症狀,應諮詢醫生的意見,及早接受胃鏡檢查:​ 

  • ​吞咽困難​ 

  • 復發性的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潰瘍​)

  • 胃食道逆流性疾病(胃酸倒流) 

  • 排出黑色柏油狀的糞便 

  • 火燒心 

  • 噯氣 

  • 腹脹 

 

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處方以下藥物,讓病人得到舒緩: 

消化酵素、​​化胃氣藥物、​抑制胃酸藥物   

  

因患胃病而誘發經常性胃痛的病人,在飲食上有何宜忌?  

宜食:  

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是最佳選擇,例如粥、白麵包、煮熟的蔬菜等。這些食物不會給胃部增加過多負擔。此外,也可以選擇低脂肪、低刺激的食物,如雞肉、魚肉、豆製品等,適量攝入可增加蛋白質。建議採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以降低胃部壓力。  

  

忌食:  

需要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濃味調味料、煙酒等,因為這些會增加胃酸分泌。高脂肪食物如煎炸食物、奶油、紅肉等也屬於禁忌,因為較為不易消化。纖維過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麥穀物等,也可能加重胃部不適。此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可樂等也應該避免。  

  

其他注意事項: 

除了飲食外,胃病患者在用餐方式上也需要注意,應該細嚼慢吞,少食多餐,避免呼吸不順和過度進食。另外,適當補充水分,維持良好的水分平衡也很重要。飯後適度休息,避免立即劇烈運動。  

  

關於「黑咖啡削胃」的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咖啡作為一種刺激性飲料,長期大量飲用可能會對胃部造成一定傷害。  

 

胃部問題主要分類目錄 

 

 

胃痛

都市人常常都有消化系統不適的問題,尤其是胃部。當中胃痛就是第一徵兆,反映胃部出現健康問題。因此,認清胃痛成因及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常見症狀 

胃痛通常會出現在人體的上腹部區域,即位於肋骨和肚臍之間的中央區域,也正是胃的所在位置。胃在消化系統中佔據了上腹部較大的空間,因此當胃部出現各種疾病或功能障礙時,通常首先會在這個區域產生不適。有時胃痛也可能擴散到左上腹或右上腹,但通常強度較中央區域弱。  

  

如果胃痛伴有灼熱感或酸痛感,則症狀多局限於上腹正中間的狹小範圍內。而當胃痛程度較嚴重時,甚至可能蔓延至整個上腹部乃至下腹部。  

 

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常有消化不良、胃痛、胃氣脹等問題,令人相當困擾。 常見的胃痛狀況,主要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情緒壓力,或胃部疾病引起,令胃黏膜受損、發炎、潰瘍,產生疼痛。 長期忽視胃痛甚至可能導致胃癌等更嚴重的疾病,威脅生命安全。  

 

持續的胃痛會影響生活質量,嚴重的胃痛可能會妨礙日常工作和生活,導致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如果不及時處理胃痛,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功能。例如長期胃痛可能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進而引發貧血、體重下降等問題。而胃酸過多還可能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炎等併發症。某些其他原因導致的胃痛,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等,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病情可能會惡化,危及生命安全。  

 

胃痛發作時,應該如何處理? 

當出現胃痛時,首先要立即停止進食,並避免進食任何刺激性或難消化的食物,也可以喝些溫開水或薄荷茶來緩解痛楚。  

  

其次,應該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採取臥位或半臥姿勢,這可以減輕胃部的機械性刺激,有利於自我修復。適當的腹部按摩也可以起到放鬆胃部肌肉的作用。同時可以服用一些無刺激性的胃藥,如抑制胃酸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快速緩解胃痛症狀,但長期服用仍需要醫生指導。  

  

通常情況下,牛奶確實具有一定的中和胃酸作用。牛奶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其他成分,可以暫時降低胃酸的濃度,緩解胃酸灼傷的症狀。然而,並非所有的胃痛都是由於過多胃酸引起。如果是由於胃炎、消化不良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引起,單純飲用牛奶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加重症狀。  

  

長期大量飲用牛奶也可能產生其他不良影響。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可能導致胃部負擔加重,使消化功能更加受損;牛奶中的乳糖也可能引發腹脹、腹瀉等症狀。  

胃痛應該吃甚麼?

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是最好的選擇,如白開水、薄荷茶、稀粥或燕麥粥等。這些食物不會給胃部造成額外負擔 ,有助於減輕胃部炎症和刺激。此外,也可以考慮進食一些低脂肪、低糖的乳製品,例如含有益生菌的乳酪,有利於腸胃道健康。另外,一些清淡的蛋白質來源也是不錯的選擇,如雞肉、魚肉、豆腐等。  

  

在胃痛的情況下,建議避免食用高纖維的食物,因為可能會刺激胃腸道,導致胃部不適加重。其次,高纖維食物在胃腸道中會吸收大量水分,增加腸道負擔。另一個原因是有些高纖維食物,如全麥面包、水果等,還包含一些可能誘發胃酸分泌的成分,如酸性物質或刺激性物質,這些都會加重胃部的負擔。 

 

但以上方法畢竟治標不治本,若胃痛過於頻繁,或病徵持續,懷疑是胃潰瘍、胃炎等問題,最好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找出胃痛的真正原因。 

 

胃酸倒流   

胃食道反流病(俗稱胃酸倒流)是一種慢性的消化系統疾病,指胃內的食物和胃酸倒流至食道,是香港常見疾病。 

 

胃酸倒流是指胃內的食物和胃酸倒流至食道,食道的括約肌由於肌肉無力或鬆弛而無法正常緊閉,就會發生胃酸倒流。

 

長期不理會及不改變自己生活飲食習慣,慢慢會造成胃食道黏膜損傷與慢性疾病。胃酸倒流最需擔心的情況是,因胃酸倒流而誘發的巴雷斯特食道症,而食道腺癌有50%的發生率是由巴雷斯特食道症演變而來。 

 

 

胃酸倒流的成因 

下食道括約肌就像一道連接食道和胃部的活門,在正常消化過程中,這道活門會打開讓食物通過;而當食物進入胃部後,活門便會關上以防胃液或胃內食物倒流。 


當胃動力下降或者食管下段括約肌鬆弛、食管的清除能力下降,混雜胃酸的食糜就會由胃部上湧至食道甚至是口腔。 其他原因包括情緒緊張、進食時狼吞虎嚥、天生胃虛、懷孕末期、肥胖、吸煙。 咖啡含有咖啡因等成分,會刺激胃部增加胃酸分泌。過度飲用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尤其是對於胃病患者來說,更容易引發胃酸逆流、胃痛等症狀。其次,咖啡本身也是一種刺激性較強的飲料,長期大量飲用可能會令胃黏膜受到刺激和損傷。這不僅可能引發胃炎,還可能導致胃潰瘍等更嚴重的胃部疾病。  

 

常見徵狀 

患有胃酸倒流的病人,通常在進食後會出現胸口灼痛(俗稱火燒心)、腹脹、吞嚥困難、喉嚨感覺腫塊、聲音沙啞、持續咳嗽及喉嚨痛、酸性液體反流。如果夜間發生胃酸倒流,病人可能伴有慢性咳嗽、呼吸短促、喉炎和睡眠困難。患胃酸倒流的典型症狀是「火燒心」,但並非每個患者的表現都如此,患者不一定察覺是胃酸倒流,故常常未被重視。香港腸胃動力學會曾於2017年進行一項研究,在當時逾3,000名參加的患者中,發現每4名患者中便有3人未發現自己已患上胃酸倒流。如果不及時治療,慢性胃酸倒流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例如食道炎、巴雷斯特食道症和食道癌。

改善胃酸倒流的方法 

輕微的患者可嘗試改變生活方式以緩解胃酸倒流,在多數情況下,患者需要多吃新鮮蔬菜、薑、燕麥、瘦肉、 蛋白、健康脂肪;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刺激辛辣食物、碳酸飲料、咖啡因飲品及薄荷等。同時患者需要攝入適量的高纖維蔬果、穀物類、魚及橄欖油,還要控制自己的體重,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以及練習腹式呼吸。少量多餐、睡覺時抬高頭部和上半身、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可有助減輕症狀問題。當然也要注意避免吸煙喝酒,並且需要改善一些不良習慣,如避免在睡前兩小時進食、避免一邊喝湯或飲料一邊吃飯。這些好習慣將有助預防及減緩胃酸倒流所引起的不適症狀。

   

  

胃氣脹

​胃氣脹指的是胃部或腹部感到脹滿、鼓脹的症狀。這通常是由於胃腸道中過多的空氣或氣體所造成。​ 

 

常見症狀​ 

  • 腹部脹滿感 : 胃部或腹部感到脹滿或鼓脹,有壓迫感

  • 胃部疼痛​或​不適​ : 胃部可能會有疼痛或不適感 

  • 排氣增多​ : 會經常感到需要放屁才能緩解胃脹,排氣量會增多,有時伴有惡臭

  • ​噯氣​ : 會頻繁地有噯氣或打嗝

  • 其他​ : 有時還會伴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功能性胃氣脹 

這是最常見的胃氣脹類型,主要是由於腸道功能障礙、神經調節紊亂引起,沒有器質性病變。​ 

飲食相關性胃氣脹 

由於攝入某些難消化食物引起的胃氣脹。​常見的有豆類、高纖維食物等。​ 

藥物性胃氣脹 

某些藥物可能引起胃腸道功能失調,導致胃氣脹,​如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等。​ 

代謝性胃氣脹 

由於某些代謝障礙引起的胃氣脹。​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症。​這種情況下胃氣脹通常伴有其他症狀。​ 

器質性胃氣脹 

由於某些器官或疾病導致的胃氣脹,​可能源於胃腸道結構異常、消化道病變等,如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 

 

胃氣脹的成因​ 

腸內氣體 

快速進食或用吸管飲水等容易吞入空氣,這會導致腸內積聚氣體。某些食物(如豆類)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氣體,也會造成脹氣。​ 

過度進食 

一次進食超過平常量或承受量,會導致胃部需要過度膨脹,引起痛苦和脹脹感。

壓力和焦慮 

長期緊張焦慮會影響腸道蠕動,增加腸胃脹氣。 

便秘 

如果腸道無法快速推動糞便排出,通常是因為飲食缺乏纖維素,會導致嚴重的腹痛。腸道無法排出糞便也會造成胃部脹脹的感覺。

荷爾蒙因素 

女性在更年期期間,隨著雌激素及其他激素水平的快速變化,水分保留會不可預測,增加脹氣的可能性。​ 

 

雌激素還有助於膽汁的生產,當雌激素水準波動時,膽汁生產受到影響,可能導致消化脂肪困難,引起脹氣。

其他可能的成因

  • 胃輕癱

胃和十二指腸雖沒有機械性的阻塞,但消化功能受損,消化道內肌肉的運動發生障礙,無法及時消化食物,病人常會感到腹脹。​

 

  • 癌症​

例如結腸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均有腹脹之症狀。

 

 

應對胃氣脹時,可從調整生活方式方面出發​ 

應減少​ 

  • 飲用碳酸飲料​ 

  • 咀嚼香口膠​ 

  • 含有果糖的食物和飲料​ 

  • 減慢飲食速度​ 

  • 吸煙​ 

  • 食用乳製品​ 

​ 

應增加/多做​ 

  • 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情緒穩定​ 

  • 飯後起身活動​ 

  • 順時針按摩肚子​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螺旋狀細菌,主要寄生於人類的胃部。該細菌能在酸性環境中生存,並通過破壞胃黏膜引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與胃癌的發展有關。全球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帶菌者,但大多數人不會出現症狀。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尚不完全明確,可能從大便或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此外,唾液和體液也能傳播此菌,例如親密接觸,或共用餐具等。  

  

約有50%至70%感染的人可能會發展成慢性胃炎。根據一些研究和調查,香港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在不同年齡段和人群中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估計約有40%至60%的香港成年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其比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生活方式、衛生條件和地理位置等。  

  

為什麼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什麼傳播途徑?與別人一起吃飯也可能會中招?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原因存在不確定性,大機會與不良的衛生習慣和環境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有多種感染途徑,包括進食受細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在受污染的水源游泳;在醫學研究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通過食物傳播,所以有很多病人的家庭成員亦同時感染,例如有共用餐具的習慣;如果觸碰到受感染者的體液或糞便,也可以使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在日常生活中,與別人一起吃飯也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共用餐具、杯子或食物時,如果其中一位成員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則其他人很可能會受到感染。特別是在不潔的餐飲環境中,食物和水的污染可能成為細菌傳播的另一途徑。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避免共用餐具,對於降低感染風險至關重要。  

 

  幽門螺旋桿菌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及症狀?嚴重甚至會引致胃癌?哪類人士是高危人士?  

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胃部,感染後可能導致多種胃部疾病。最常見的影響是慢性胃炎,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腹部不適、脹氣、噁心、食慾不振及腹痛等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的炎症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胃潰瘍,這會引起更嚴重的疼痛和消化不良,有時甚至會導致出血或穿孔。此外,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的風險增加有關,感染者的胃癌發病率明顯高於未感染者,這使得及早檢測和治療變得尤為重要。  

  

某些類型的人群被認為是高危人士,特別是年齡較大的人、曾經有胃潰瘍病史的人,以及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此外,生活在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或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和過量飲酒)以及長期進食高鹽份食物的人群,會增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風險。這些高危人士應該定期進行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潛在的感染,從而防止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  

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主要有幾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檢測方法:

幽門螺旋桿菌吹氣測試是其中一個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方法之一。此測試安全、簡單、快捷,只需收集患者的呼氣樣本作化驗,一至兩天便有結果。  

 

胃內窺鏡檢查:抽取胃部組織作幽門螺旋菌測試片,準確度高。  

 

糞便檢測:收集糞便樣本,然後交到化驗所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因為帶菌者的糞便樣本中會有幽門螺旋桿菌抗原。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標準方法是合併療法,通常包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和兩種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療程一般為10至14天。這種治療方案的成功率接近80%以上。若第一線治療失敗,則可能需要使用替代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此外,治療後需進行檢測以確認幽門螺旋桿菌已被根除。

 

預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關鍵在於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勤洗手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特別是在進食前和使用廁所後。應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和飲水杯,使用公筷,尤其是在家庭成員中有感染者的情況下。此外,應確保飲用水源的清潔,避免飲用未經處理或可能受污染的水,並盡量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館用餐。  

 

在飲食上,應避免食用未經充分烹煮的肉類和海鮮,因為它們可能受污染的水源感染。此外,減少辛辣、油膩、高鹽份和高糖食物的攝入,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胃黏膜,影響胃部健康,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可通過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吸煙及飲酒,保持身體健康及抵抗力。  

 

胃潰瘍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每人一生中有大約10%的機會患上。若處理不當,嚴重情況可能會導致胃癌,了解其成因及預防方法才能避免患上此疾病。  

  

胃潰瘍指的是胃部因長期受到胃酸侵蝕,侵蝕的程度超越了胃黏膜自我修復的能力,而導致胃壁膜破損,這稱之爲胃潰瘍。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可能導致其他併發症,包括出血、穿孔、胃出口收窄,甚至發展成胃癌。  

 

導致胃潰瘍主要有兩大成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藥物過度或不當使用(以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為主)。  

 

約70-75%的胃潰瘍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它會刺激胃內壁,導致胃酸侵蝕胃部,引致胃潰瘍,甚至可能引發胃淋巴癌或胃癌。 

 

此外,長時間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也會損害胃部黏膜的自我修復功能,引致胃潰瘍。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藥有布洛芬及阿士匹靈。  

 

 

那些人比較容易有胃潰瘍?

  • 長期處於壓力大的人士  

  • 精神壓力過大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胃酸分泌則會提高患上胃潰瘍的可能性。  

  • 經常進食刺激性食物  

  • 辛辣食物、咖啡因、碳酸飲料等都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患上胃潰瘍的風險。  

  • 吸煙、酗酒  

 

 

胃潰瘍有什麽常見的症狀?  

  • 腹部中央疼痛:常見的疼痛部位處於上腹,即胸骨底端及橫隔膜所在位置。胃潰瘍患者一般在進食後比較容易出現上腹疼痛,因爲食物進入胃部後,刺激胃酸的分泌,導致胃壁被進一步腐蝕。  

  • 胃脹及消化不良:因爲胃部排空的速度變慢,讓食物無法流進腸道,繼而產生腹脹的感覺。  

  • 嘔吐或噁心:由於胃酸過多,加上某些病人的十二指腸也出現潰瘍的情況,導致食物無法順利從胃部排空至腸道,有機會導致食物倒流至食道,造成嘔吐或噁心的問題。  

  • 失去食慾,體重下降。  

  • 火燒心也是另一項比較常見的症狀。因爲胃酸分泌過多,胃部細胞無法抑制胃酸的生成,導致胃酸導流至食道。要注意的一點是,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也會出現火燒心的症狀,若有懷疑,請儘快向醫生查詢。  

 

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引起以下常見的併發症:  

  • 胃出血:患者的大便有可能呈黑色、黏稠,有如芝麻糊的質地。若出現急性大量出血,則會出現鮮紅色大便,並伴隨著劇痛,嚴重失血的話會令患者貧血。  

  • 胃穿孔:由於胃酸不斷產生,胃壁因而不斷被腐蝕,這將會導致胃壁穿孔。胃內食物滲出腹腔,可以引致腹膜炎,需要緊急手術處理。  

  • 胃出口阻塞:胃潰瘍會導致幽門通道(即從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通道)反覆發炎,癒合的疤痕會令幽門變得狹窄,食物被阻塞,因而較難移動至腸道。  

  • 嚴重的胃潰瘍可以導致胃癌。曾經有一個研究,在297名受訪的胃潰瘍患者中,有10多位病人後來患上胃癌,由此可見胃潰瘍是導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出現以下症狀便需要儘快求醫:  

  • 吐血或排出黑色瀝青狀的糞便  

胃潰瘍可能導致胃出血,患者因而有機會吐血或排出黑色瀝青狀的糞便。  

 

  • 貧血症狀  

胃部慢性出血會引致貧血症狀,例如臉色蒼白、倦怠、頭暈等。  

 

  • 急劇腹痛  

若突然出現劇烈的腹部疼痛,且持續一段長時間,便有可能是消化道穿孔,需要即時處理。  

 

  • 反覆嘔吐  

身體會因爲不斷嘔吐而導致缺水及電解質失衡,需要就醫,補充身體營養,以防出現暈厥情況。  

 

  • 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胃潰瘍有可能影響進食及消化能力,這將會影響食物吸收,導致身體吸收營養不足,長期會導致營養不良。  

 

如何治療胃潰瘍?  

一般來説,治療胃潰瘍主要靠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在數月內便能痊癒。  

醫生會給予病人藥物以抑制胃酸的產生,例如質子泵抑製劑 (PPI)。整個療程大約8-12個星期,完成療程後便需要照胃鏡以確保傷口已經癒合。如果並沒有癒合,有機會是胃癌的徵兆,便需要抽取組織化驗。  

 

如果胃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醫生會給予病人服用抗生素療程,將細菌徹底清除。  

 

日常生活中如何緩解胃潰瘍帶來的不適?  

胃潰瘍會長期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以下是一些調整日常生活習慣的方法,有助緩解胃潰瘍帶來的不適。  

  • 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氣泡飲品。  

  • 減少煙酒:煙草和酒精都會刺激胃酸分泌。  

  • 飯後不要躺平:飯後2-3小時內盡量避免躺下,減少胃酸倒流的機會。  

  • 減輕壓力:壓力大也會刺激胃酸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忽視胃痛,很容易導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等更嚴重的疾病,還可能引發併發症,威脅生命安全。

 

持續的胃病會影響生活質量,嚴重可能會妨礙日常工作和生活,導致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如果不及時處理,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功能。例如長期胃痛可能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進而引發貧血、體重下降等問題。而胃酸過多還可能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炎等併發症。某些其他原因導致的胃痛,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等,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病情可能會惡化,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假如您有特定的症狀或疑慮,建議咨詢您的醫生,以獲取個人化的建議和治療方案。 

 

本網站所載資料僅作參考之用。香港專科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會盡力改善本網站所載資料的準確性,但並不保證該等資料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使用本網站所載資料時,使用者必須評估並承擔使用任何內容的所有風險,包捨依賴任何內容的準確性、完整性或適用性的風險。

 

查看免責聲明